以「減少數位落差,深入在地文化」為宗旨,在花蓮偏鄉長期耕耘的國立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資訊志工團隊」,參加104年教育部資訊志工團隊「數位關懷」大賽,在全省各大學眾多志工團隊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分別以《vol.7 花現●卓溪 玉山下的狩獵者》紙本刊物與電子書,以及《玉山下的狩獵者》影片,獲得教育部「數位關懷大賽」『在地生活.數位關懷』獎項兩項優勝,同時還以《那些採集卓溪的時光》再獲『攝影組』優勝,團隊付出獲得多項獎項肯定,成績斐然,表現亮眼。
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資訊志工團隊」本年度由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作為技術指導單位,總領隊為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林俊偉教授,副領隊為華文系須文蔚教授,全隊共有20名學生志工投入,團隊成員組成的光譜十分多元,橫跨東華大學的華文系、歷史系、中文系、英美系、諮臨系、藝創系、國企系、光電系、物理系、課程系、法律學士學位學程等不同科系學生共同參與,貢獻不同領域的專業所學,結合數位資源與傳播技術,在花蓮縣卓溪鄉服務,協助在地文化的數位典藏加值,並透過數位傳播技術,記錄並擴散在地文化效益。
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資訊志工團隊」與卓溪數位機會中心密切合作,以花蓮縣卓溪鄉卓楓國小為主要服務對象,志工團隊定期出隊到卓溪當地服務。今年團隊以原住民文化中重要的「狩獵者」為主題,進行資料採集與刊物製作,呈現在地特色人物、卓溪特色景點、布農文化祭儀。伴隨刊物同時剪輯《玉山下的狩獵者》刊物引導長片,呈現卓溪狩獵者們的故事。從潘豊源與潘子星這兩位父子檔探討打獵文化的轉變、引領卓溪北區布農族人上山尋找祖居地的阿度爾、談到農作和狩獵趣聞就大笑的司泰安爺爺、看中布農族文化傳承教育者的李忠祥、熟知陷阱製作技巧並可與小朋友交談勝歡的劉聰賢、回想父親帶自己上山打獵經驗的馬祥成等人,串連狩獵者不同的生命故事,探尋故事背後共同的文化精神。志工團隊也製作有多支布農文化收錄短片、志工服務影片以及攝影記錄集等,內容包括團隊成員在卓溪與小朋友互動,透過繪圖從小朋友的視角,觀看他們自身成長的地方。另外也教導小朋友體驗製作簡易狩獵陷阱,除了傳承在地生活技藝,同時講述狩獵的文化意義。志工團隊也將各種活動記錄與小朋友的繪本作品數位化,做為文化典藏,同時也詳細記錄每次出隊的志工服務心得與檢討,以提供後續的志工團隊繼續傳承。
志工團隊領隊語傳系林俊偉教授表示,資訊志工團隊在部落服務的對象,包括兒童、銀髮族、與社區產業。團隊原本構想是希望以「專業傳播知識,回應在地需求」,不過與卓溪鄉的多次互動,讓志工團隊成員大開眼界,反而從在地文化中學到更多「大學生坐在教室裡學不到,課本上也沒有教」的寶貴經驗與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