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響應世界閱讀日,國家圖書館與趨勢教育基金會於全台舉辦五場「詠春‧以音樂佐詩」系列講座,期能帶動民眾閱讀興趣,引領探索知識的豐富與美好。5月2日下午由本校圖書館協辦,於本校進行講座活動,由知名作家楊照主持,邀請詩人陳克華、羅智成對談「現代詩的種種變貌」,與花蓮共度一個美麗的春日午後。
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怡蓁特地出席,介紹趨勢教育基金會一直努力讓科技界更人文,並以科技的方式推廣人文,將資源回饋給文化藝術界,期盼滋養更多的文學家、藝術家。本校圖書館館長張璉也感性歡迎來賓共赴這一場聆賞之約,在暮春時分,聽詩人為我們詠春,迎接即將到來的夏季,重新溫習詩與樂相遇的美好。
主持人楊照於開場就幽了大家一默,表示因為詩是無用的東西,所以保證今日對談的內容對大家無用,但是大家肯定會度過一個美好的下午。詩雖然無用,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卻從來不曾被消滅,正因為它無用,所以可詩任何有用的東西,並且不斷地變化。楊照也說,詩人要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對語言和文字破壞與嘗試的能力,所以很多年輕人寫詩,到了中年以後卻再也寫不出詩了,因此,今日對談的二位資深詩人—陳克華與羅智成,可說是相當難得且稀有。
陳克華開玩笑反駁主持人,認為「無用之用乃為大用」,覺得寫詩最好的狀態是「無知」,而這個無用之用也一直深深吸引著自己。每次寫完詩,就將自己歸零,回到嬰兒般的無知狀態,因此每次創作都是高峰的呈現。詩裡面沒有好與不好,只有對或不對,是否用對了字?用字不多也不少?世界不停地轉變,自己一直在寫詩;陳克華認為詩人不是行業,而是狀態。如果人的一生只能給出一個承諾,他的承諾給了「詩」。
羅智成看到所有的事物,都會思考其優缺點以及該如何改善,但是不可能改變所有的事,最容易改的,就是自己的創作了。不同於陳克華的觀點,羅智成覺得寫詩需要「智慧」。寫詩是感覺,為自己帶來功能,並非因為其是否有用。所有的文學經驗,都來自於我們渴望深層的溝通。詩,會選擇閱讀「它」的人,透過語言這個工具,創造聆聽者與訴說者。他還認為,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透過創作與閱讀,「詩」提醒人們活著、在過日子。
![]() |
活動宣傳海報 |
![]() |
東華大學圖書館館長張璉歡迎大家來聽詩人詠春 |
![]() |
「詠春‧以音樂佐詩」系列對談花蓮場 |
![]() |
(左起)主持人楊照、詩人羅智成(中)與陳克華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