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第三屆i-ONE國際儀器科技創新獎」本校電機勇奪大專組冠軍
發佈日期 : 2011-11-09
  • 冠軍頒獎,左起:陳文華(國家研究院院長)、許瑞廷、蔡定平(國家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 獲得佳作之小組成員,左起:王厚鈞、許博鈞、陳慶順、劉泉欽
  • 獲得冠軍之小組比賽說明中
  • 獲得冠軍之小組比賽簡報中

本校電機工程學系醫學資訊實驗室參加「第三屆i-ONE國際儀器科技創新獎」,指導教授吳賢財帶領小組成員劉泉欽、許瑞廷、陳鴻睿、李俊和,以作品「動脈硬化早期評估系統」勇奪大專組冠軍。吳賢財教授指導的另一組成員許博鈞、劉泉欽、王厚鈞、陳慶順的作品「非侵入式多通道動脈硬化量測儀研發與臨床驗證」,亦獲得佳作。

人體血管最內層的內皮細胞會釋放一氧化氮,使血管進行調節性收縮和舒張,以維持血管內血壓的穩定,內皮細胞的功能被視為是早期動脈硬化評估的指標。目前一般醫院用來評估內皮細胞功能的儀器價格昂貴且需專業人士操作,不適合一般居家使用,本校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套價格便宜、易於操作且能夠有效評估內皮細胞功能的儀器「動脈硬化早期評估系統」,以非侵入式的量測方式,使用壓力感測器在腕部擷取腕部脈波訊號。為誘發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在手臂上繫上壓脈帶進行加壓動作,使血液無法流通,3分鐘過後進行洩壓。洩壓之後,血液大量流過會刺激內皮細胞釋放出一氧化氮使血管擴張,稱為反應性充血。觀察加壓前後腕部脈波訊號的變化,制定出血管擴張指數(dilatation index, DI)來評估內皮細胞功能的好壞。由於操作簡單,可自行操作達到居家保健的作用。此研究所使用的相關技術已申請國內外專利,並且與花蓮慈濟醫院、門諾醫院和署立花蓮醫院合作,透過人體試驗來進行穩定度和重現性測試。目前在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研究已經具有良好的成果,並已發表於國際論文期刊。

脈波傳導速率被視為是評估動脈硬化的黃金標準,獲得佳作的「非侵入式多通道動脈硬化量測儀研發與臨床驗證」,是研究團隊為改善目前市面上的量測儀器往往過於昂貴,且只能量測單一部位,而研發一套價格便宜、操作方便且可同時量測多部位的非侵入式多通道動脈硬化量測儀,搭配心電圖的量測,同時擷取左、右耳、手及腳等六個部位的脈波訊號,評估全身性的動脈硬化程度。該儀器已進行過穩定性與重現性測試,並且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施打藥物的動物實驗作驗證,也與署立花蓮醫院及門諾醫院進行人體量測的臨床研究,在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方面,已有良好的研究成果,且已陸續發表在國內外的論文期刊,證實對於全身周邊血管硬化程度評估具有良好適應性。

組員劉泉欽表示,為了參加這次「i-ONE國際儀器科技創新獎」,研究小組準備了三個月,能夠得到冠軍殊榮真的非常開心。期間實驗室的每位成員分工合作,齊心為目標努力,指導教授吳賢財過去豐富的比賽經驗,也幫助大家有更穩定的出色表現。這次得獎的儀器,這幾年陸續進行專利的布局、以及雛型的開發,再透過和醫院合作,以及國內外論文的發表,來驗證系統的穩定度;透過不同的分析方法,對動脈硬化早期評估提供不同指標,達到居家保健、預防醫學的概念。透過這次比賽,研究小組也獲得評審的寶貴意見,做為未來儀器改良以及發展的目標,拿到冠軍的榮耀,也賦予研究小組更大的能量,對於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最後更新 : 2012-09-13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