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恭賀!本校馬遠榮教授發表鋅金屬對氧化鋅螢光發光機制之影響研究,刊載於今年十一月《自然》(Nature)子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
發佈日期 : 2014-11-24

國立東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馬遠榮致力於奈米科學與技術研究,與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劉鏞博士團隊、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何清華教授團隊合作研究獲科技部支持,成果刊載於今年十一月《自然》(Nature)子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中。馬遠榮教授也因對奈米科學與技術的貢獻,成為《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之編輯委員會委員,參與該期刊有關奈米科學與技術文章的專業審查工作。

馬遠榮教授表示,氧化鋅(ZnO)奈米結構為金屬氧化物奈米材料中,最被廣泛研究與討論,因為其獨特的物理與化學特性,可製作成為各式應用功能的奈米元件,故最受科學家青睞。

氧化鋅奈米結構有良好的光電特性,甚至可產生奈米雷射光,但於眾多研究報導中,對於各種不同尺寸的氧化鋅奈米結構,其螢光發光波長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光解釋,或是語焉不詳。這不是它們對氧化鋅奈米結構的螢光發光機制不甚了解,而是它們只探討氧化鋅的部分,忽略殘留鋅金屬對氧化鋅的影響。

為釐清鋅金屬對氧化鋅螢光發光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馬遠榮教授研究團隊、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劉鏞博士團隊、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何清華教授團隊合作,研究純金屬鋅實心奈米球、氧化鋅空心奈米氣球、與鋅/氧化鋅異質結構實心奈米球等的螢光發光機制。

藉由上述三種不同奈米結構螢光結果的對比,可充份了解鋅金屬的費米電子、與鋅/氧化鋅介面能階,對氧化鋅螢光發光有重大的影響,可使螢光紅移與綠光螢光增強,這對純金屬鋅、氧化鋅、與鋅/氧化鋅異質結構奈米結構的光電奈米元件應用,有莫大的幫助。

論文網址: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1110/srep06967/full/srep06967.html

最後更新 : 2014-11-25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