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原住民民族學院6月1日上午10點到下午2點舉辦第一屆FATS(Food and Tourism Studies Center)農藝市集「原」遊會。這是一場具有豐富的族群視野和關懷多元文化熱忱的農藝美學成果展,結合「花蓮縣壽豐鄉生活美學協會-社區農藝美學創意展示宣導活動計畫」和本校教學卓越100學年「社會參與方案」、原住民民族學院(原民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族文系)「觀光與展演」課程師生以及飲食與觀光研究中心(FATS)團隊策劃、執行。
活動負責人族文系葉秀燕副教授介紹FATS的理念包括:部落美學、永續經營、責任旅行、用心飲食、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支持社區農業、支持小農、土地正義、健康生活、飲食情感等;希望推廣一種生活方式與態度,能夠結合環保、減少碳足跡、降低生態衝擊、推廣健康飲食教育、幫助小農、關心原住民議題與生活方式、連結土地與人和環境、以及藉由飲食與族群文化做溝通與連結。族群文化一直是族文系關心的核心議題,農藝巿集「原」遊會就是以推動族群文化和部落美學為主軸的活動,總共15個小而美的攤位,賣菜、手工藝品、介紹創意、推廣理念,還有耕植農事的故事與族群文化的部落美學,FATS團隊將持續推動校園與部落社區協力合作以及草根在地力量的價值。
第一屆FATS農藝市集「原」遊會由達魯瑪克村長胡進德進行祈福儀式展開序幕,本次活動邀請排灣、魯凱、泰雅、阿美、布農、太魯閣、賽德克族原住民的飲食與農藝產品展售,還有來自台東的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婦女頭花編織教學,豐平村阿美族耆老製作的竹器,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推廣在地生活繪本和手工族群食譜,以及豐田越南新移民的越式粽子,「花手巾植物染工坊」的鳳林客家染布DIY,族文系羅正心副教授自家土地種植的有機蔬果和三年級學生黃敬家的「鬧市」族群手工文創藝品,布農學生會的小米園,還有想要重構「舊物/goods」生命故事的二手商品,現場也有環境學院東台灣生態與文化學程的跨院課程分享與簡介,中午12點並由原民院學生組成的二個樂團-原勢力和黑白銅「原音」開唱,現場熱鬧滾滾。
FATS農藝市集「原」遊會活動策劃團隊自做中學習,從計畫書撰寫、合作機制協商、田野資料收集、族群文化推廣、文案行銷策劃、活動執行、場地佈置、擺攤到經營管理,將課程理論和分析個案結合,學習做「觀光展演」的文化「好生意」;希望推廣認真生活,用心過日子的理念態度,讓更多人理解多元文化,並建構飲食和消費之間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