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原民院師生參與2018紐西蘭國際原住民族研究研討會
發佈日期 : 2018-12-20
2年1度的國際原住民族研究大會(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Research Conference)11月中旬由「紐西蘭毛利卓越研究中心」假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舉辦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研究人員共襄盛舉,分享來自毛利族及各國原住民族的研究成果及知識。東華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師與博士生前往發表論文,分享臺灣原住民族知識。 東華大學謝若蘭教授、安梓濱及鍾文觀(Sifo Lakaw)兩位博士生及東海大學鄧湘漪助理教授首日共同以「臺灣與紐西蘭對話: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和解、社會工作、教育、藝術與健康」為題發表論文,試圖從與紐西蘭毛利族人交流的經驗中,探討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所面對的和解、社會工作、教育及藝術等議題,也與現場的毛利族及不同國家的原住民族研究人員進行交流對談,讓國際更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現況與發展。 第二天由奧克蘭理工大學舉辦Ka Haka論壇,謝若蘭教授、安梓濱、高志遠及章俊博三位博士生共同以「認同,記憶與傳承:臺灣原住民族樂舞與祭儀文化」為題發表論文,透過文化展演的角度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的身份、記憶與文化資產。發表人分別從臺灣原住民族樂舞的歷史發展、花蓮聯合豐年祭的反思以及以原住民族電視臺為文化展示媒介的探討,勾勒出臺灣原住民族透過文化展演的方式,試圖重新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族群記憶與文化資產。 團隊於研討會結束後前往毛利社區參訪與拜會,赴Manawatu-Wanganui的 Taupō、Tongariro等地學習自然地景與人文景觀,瞭解相關毛利族文化及傳說,並在Gisborne地區與當地毛利族人進行深度交流,藉以認識毛利族人與太平洋島群間的文化關係。團員Sifo Lakaw表示,毛利族人堅信教育一定透過毛利語,才能傳承毛利的語言、知識、文化和價值觀。因此傳承知識的方式相當多元,例如毛利族人依循傳統工法結合現代材料建造之「移動的教室-毛利帆船」,於互動中理解毛利族人希望透過這艘「移動的教室」讓更多的毛利族年輕人及社會大眾認識傳統毛利族人的造船方式。 此行同時前往位於Gisborne的「毛利文化沈浸式學校」交流,與師生們分享、討論教學與學習經驗。目前紐西蘭毛利教育體系包含學前教育、小學、中學及毛利大學,和主流教育體系平行且可互通。團員安梓濱認為臺灣社會雖逐漸正視原住民族教育權益,並於主流教育體系中附加微弱的民族教育課程,但原住民族早已遺失文化的根,絕不能倚靠主流社會的教育體制來傳承,唯有原住民族清楚地覺知到自己受霸權宰制的命運,才能凝聚族群意識,復振原住民文化的圖像。 藉由研討會發表論文及實際毛利社區與學校之參訪交流,團隊成員均認為有助提升國際視野,並深刻體認臺灣可以在世界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的貢獻。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