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2017年《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第2期上線
發佈日期 : 2017-06-23

《人社東華》在炎夏畢業季出刊,本期內容包含英美系王君琦教授撰文悼念陳冠齊同學,在地關懷則收錄柯哲瑜同學對亞泥案的觀察與省思,而爭議不斷的拓寬193縣道議題,有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莊慕華及東華校友作家黃岡的2篇文章呈現,另外還有諮臨系李維倫教授、翁士恆教授及臺灣系林潤華教授3篇精彩的高教反思文章等等,內容精彩,歡迎大家上線閱讀。

2017年《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第2期上線

2017年《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第2期上線

本期有2篇書評,為英美系陳淑玲教授閱讀紐時暢銷作家Mitch Albom的《六根藍色魔弦》後感,及政大歷史系博士生王慧婷評馮筱才的《政商中國:虞洽卿與他的時代》一書。另收錄2篇新書序言,分別為中文系吳冠宏教授《從儒理到玄義--《論語》與《世說新語》之詮釋理路的探索》新書自序,及人社院副院長曾珍珍為英美系校友王遠洋翻譯的《他們眼望上蒼》新書所寫之校譯序。

而在地關懷,收錄了目前就讀政大廣電系的花蓮子弟柯哲瑜同學對亞泥案之觀察與省思文章;爭議不斷的拓寬193縣道議題,則有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莊慕華及東華校友作家黃岡的兩篇文章供讀者思索。近幾年來,一些花蓮年輕人返鄉,進行文創、環保、社工、社區營造、農業、餐飲、設計等工作,讓封閉凝滯的在地氛圍產生良性的騷動與變化,帶動地方關心公共議題,期盼這些年輕世代的加入,可帶給花蓮進步性的指向,持續齊導演對臺灣土地呵護與關懷的未竟之業。

高教的反思,則有李維倫教授剖析近十年臺灣高教政策如何型塑師生的行為,造成當今「學生正在拋棄大學,大學老師正在拋棄自己」的畸型現象;諮臨系翁士恆教授談東華大學無邊界大學計畫的在地人文實踐;臺灣文化學系的林潤華教授則介紹近年來新加坡的高教政策。

藝文賞析由身兼劇場編劇及導演的藝創系劉亮延教授,以「獨角戲所思」為題談青年京劇乾旦演員劉欣然的「男旦」表演,非常有趣;筆名馬路的老文青張振倫,則從「德國歌劇電影節」談起,帶領大家漫遊德奧歷史、音樂、文化、歌劇、藝術所綿延交織的綺麗世界,令人不禁悠然神往。

英美系王君琦教授趕在出刊前夕撰文悼念陳冠齊同學,「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於英美系就讀期間,念念不忘社會不公不義的冠齊,因為溫柔體貼,人緣好又熱血的個人特質,影響周遭原本對社會議題不關心的同學,齊心齊力參與公民運動,他的念念不忘,在年輕一輩中產生了迴響。作為師長的我們,也必須念念不忘這樣的學生,是他們的純粹與義無反顧,喚醒了我們回頭看看過去十年異化的高教洪流中所喪失的價值,讓我們於創傷中召遣、乞靈出高教中,師生與社會應有的有機關係與迴響互動,甚至從中反思出臺灣高教救贖的啟示。

歡迎大家上線閱讀http://journal.ndhu.edu.tw,或前往《人社東華》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dhuchassjournal

【本期目錄】

最後更新 : 2018-06-29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