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抄自然大探險,科普遊戲揭秘日常仿生科學,環保素材也上手
發佈日期 : 2016-06-29

小朋友體驗蓮葉效應的疏水性

為配合花蓮縣洄瀾科教月,國立東華大學於6月5日在立川漁場舉辦「抄自然大探險 - 仿生科技與環境DIY」科普闖關活動,由東華大學環境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悠娟帶領的生態奈米與環境工作坊舉辦,同時也是通識課程「仿生科技與環境」的例行期末發表會,自2013年5月起至今已連續舉辦7次。

鐵環套空瓶真神奇

闖關活動共設有9個關卡,包含「認識奈米」、「生物磁效應」、「蓮葉效應」、「壁虎效應」、「奈米合金與貝殼」、「巴克球與石墨烯」及「垃圾變黃金1 - 3」,擔任關主的同學們利用各種精心設計的道具,向闖關民眾說明並解密「壁虎為何能在天花板趴趴走不會掉下來?」、「遷徙中的燕子為何不會迷路?」等等的動物本能原理與奈米科學之間的關係,也介紹人類透過仿生科技開發出的神奇產品,並講解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廢棄物做出風笛、鐵環套空瓶和養樂多陀螺的方法。

現場49位同學也透過闖關活動增進彼此互動,楊老師表示,這是平日課堂上比較少見的機會,透過對不同年齡層次的遊客解說,同學對於原理概念、操作技巧、口語訓練都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會。

同學介紹養樂多陀螺如何轉動

活動中有許多家長帶著子女一起闖關,透過遊戲與簡易實驗,感受日常生活裡仿生科學的應用。有一組來自台北的遊客,對於5歲孩子能在活動中顯示高度興趣而感到驚喜,小朋友的父母親表示「東華的同學們都很有耐心地跟小朋友說明科學原理,我覺得這活動真的很棒!」來自花蓮的何先生也以自身經驗,與同學討論「蓮葉效應」的尺寸與結構關係,讓同學驚呼「原來我對原理的瞭解還不夠深!」

通關完成的遊客帶著特製「仿生書籤」、「疏水性黃金蜆殼」回家,留下花蓮景點及科學之旅的回憶。活動結束後,同學們分工合作整理場地,也呼應仿生特色 - 減少環境廢棄物,為本日活動畫下完美句點。

 

小小孩搶巴克球

比較不同礦石與貝殼的硬度

第7次校外成果發表會師生大合照

最後更新 : 2016-06-29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